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49 领导三忌

▲点击上方[国学经典智慧语录]关注我们

49 领导三忌

《余莉开讲》第四十九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学习领导三忌。也就是做领导者的必须忌讳的三桩事。


第一就是“负且乘,致寇至”。这一句话出自《易经》。我们知道曾经强调说:“一个人不能够既想当公务员,又想发财。如果你既想当公务员又想发财,那就会有危险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在《群书治要·汉书》中,记载着董仲舒对皇帝的一份上书。在这个“上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段话就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它说古代的国土也是今日的国土,同是一片国土,而古代能够使国家大治,上下和睦,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官员没有奸诈邪恶,囹圄空虚,监狱里没有犯人。恩德润及草木,福泽广被四海。那以古观今,为什么相差得这么远呢?你看董仲舒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他说,想来大概是现今的治国之道,比之古时有所差失,或者是与天理有所违背。上天对待万物是有所分配的,它是很公平的。比如说给予了一个动物很锋利的牙齿,就去掉它的抵角。让它长着翅膀的,就让它只长着两只脚。这就是接受了大的好处,就不能再获取小的好处。那同样的道理。古代凡是接受俸禄的人,也就是说做官的人。现在就是公务员领导干部等等。他不以体力劳动谋生,就不得从事商贸事业。这也是接受了大的好处,就不得再谋求小利。如果已经接受了大的好处,又要谋取小利,连上天都不能够使他满足,更何况是人呢?


富有的人奢侈美满,贫穷的人艰难愁苦。而居上位者不予救助。这个时候,人们就不乐意生存下去了。人们不乐意生存下去,连死都不躲避,又怎么会去躲避犯罪呢?这就是刑罚之所以繁多,但是奸邪却制服不了的原因。他接着说:你看古代的圣君天子,还有那些身居爵位的人,他们都不与民争利,不去从事工商业。所以百姓才崇敬他们的品行,听从他们的教导。人们被他们的廉洁所感化,而不贪婪鄙陋。所以他最后用《易经》上的这一句话做了总结,“负且乘致寇至”。这个乘车是君子的身份,是在位者领导者的位份。而肩挑背负,这是平民百姓所做的事。因为他们要去从事工商业,要去赚钱养家糊口。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身居君子之位,身为领导干部,但是又要去干平民百姓所做的事。追求财利,必然会招致灾祸临头。因为既然你已经选择了做公务员,做领导干部这一个职位,那这一个职位的要求,就是你应该想着怎么样把人民治理好,教导好,给人民做一个表率。所以中国古人为什么对于领导者在位者特别地尊重呢?就是因为他一选择这一职业,其实已经就意味着一种高尚的选择,他不是想去发财致富,只是自己过上富裕的生活,他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所能把国家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才是为官者要考虑的本分。这个是我们讲的第一忌。


第二忌就是“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在《群书治要·中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这里的“大道”,就是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等。而“远数”,就是指深远的谋划。当君主或者说当领导者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了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我们看隋朝的时候,这个隋文帝很勤奋。而且常常是从早晨到太阳落山了,都在理政。那些侍卫站了一整天,也没有办法离开,还得别人送饭给那些侍卫吃。太宗的很多臣子都评价,隋文帝很勤奋。但是唐太宗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虽然很勤奋,但是因为当时他对北周的周静帝,还有周静帝的母亲,不是很善待。所以也就是没有仁厚之心。隋文帝又怕自己的做法,臣子对他有不满,所以很多事情都是由他自己来做决定。因为他什么都要管,当然要从早忙到晚。太宗做了一个比喻,假如他今天决定了十件事情,全部都是用自己的心力,那可能有五件判断的很不妥当。那每天都有一些判断不对的事情,这个国家迟早会乱。所以应该怎么样呢?应该知人善任,靠群臣的智慧来治理国家。这就是唐太宗和隋文帝不同的地方。


作为君主,作为领导者,不是什么事都要管,事必躬亲。而是要懂得把重要的事情分派给大臣去做。所以这里就讲到了做领导者的大患,就是“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他喜欢在细小的事情上很明察,却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


越是在上位的人,越要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上位的人,他的工作就是以身作则,教化人民,而且还要下对决策,任用国家的栋梁。这才是他最重要的事。如果他管得事情很多,精力就会分散,哪有时间静下来做决策。管得事情越多,心越乱,就越定不下来。而《大学》上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要静,才有定,有定,才有智慧,才能够下对决策。所以作为领导者,特别是最高的领导者,事情绝不能太多。不然他的决策一出现偏差,影响就会很大。


很多的领导者怕下属说他不认真,所以每天做很多事情。其实这样做并不是尽本分。越是身居高位,责任越是重大。而领导者他的任务就是要下对决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最高指挥官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艾森豪威尔将军他只管四个人。哪四个人呢?海军总司令、陆军总司令、空军总司令、还有一个参谋总长。那艾森豪将军每一天做什么事呢?他常常去打高尔夫球。那假如你是士兵,你会不会骂艾森豪将军,我们都在前线冲杀,你怎么去打高尔夫球啊。为什么不能这样责怪呢?因为他是下决策的人,他必须保持放松,保持冷静,否则他下错一个决策,可能伤亡的是数万人,几十万人,所以他放松、冷静,才能考虑事情。如果他每一天杂事很多,神经都很紧绷,那可能就忽视了重要的事情。每一个人最重要的工作是不同的。而且艾森豪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像乔治·巴顿范佛里特等等,一大批的名将都为他所重用,所以领导者重要的责任是任人而不是做事。关于这一点,在《慎子》上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百官各司其责,臣子要去做事,而君主用不着去做具体的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这个君主要安逸享乐,臣子勤奋工作,臣子要竭忠尽智把事情做好,而君主不需要参与具体的事物,他就是下对决策就好了。


君主如果喜欢抢在臣下之前,先把事情都做好,那么臣下就不敢抢在君主之前去把事情做好。如果臣子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起来,国势一旦有了失误,臣子反而会责怪君主。这是臣子背叛君主,国家出现祸乱的做法。所以做君主的,当领导的如果事事都亲自去做,那么臣下就不必去做事了。这就等于说,君主和臣子交换了位置,这叫君臣易位。也就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位置交换了,颠倒了。这样的颠倒就会导致混乱。所以“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则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君主如果放手,将具体的实事都交由属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那么臣子他就会尽职尽责地做事了。臣下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聪明智慧也发挥出来了,这叫君臣和顺。


治乱区分的大事,君主不能够不明察。这就是我们古人所说的“任人者逸”而“自任者劳也”。如果你任用人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领导者自身就会安逸。如果什么事都亲力亲为,领导者就会很劳苦。


那么在《群书治要·刘廙政论》上也有一段类似的话。他说“人君所以尊敬人臣者,以其知任人臣,委所任,而保治于己也,若多疑而自任也。则其臣不思其所以为国,而思其所以得于君。深其计而浅其事,以求其指?。”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这句话也说得很好,他说君主之所以尊敬臣子,就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任用了臣子,并且对他们信任。把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他们去做,他们就能够帮助自己治理国家,保住太平。如果君主很多疑,自己亲自去做事,那么他的臣子,就不再思考怎么样可以治国。而是思虑怎么样可以得到君主的欢心。大家都在琢磨人,而不是在琢磨事。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就是因为君主对于任用的臣子有所怀疑。所以事必躬亲,不想真正让臣子去做,所以造成了过多的干预。那么这个臣子也很聪明。他不想怎么样把事情做好。因为你做得太好,君主领导反而还嫉妒他,担心他。所以他就怎么样呢?想方设法地投君主所好。君主喜欢什么,他就说什么,君主爱好什么,他就做什么。这样君主对他,也就没有什么疑虑和防范了。而如果领导者总是管这些小事,而忽略了做决策、任贤使能等重要的治国纲领,那就会导致“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只看到了近的东西,忽略了长远的谋划。而“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本末倒置。只顾眼前利益,看不到长远的流弊。


你看中国古人他治国都是从根本着眼,所以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为什么呢?因为社会出现了,比如说食品安全问题,贪污腐败问题,企业家不诚信问题,儿女不孝顺父母问题,这些都是枝叶花果。但是这些枝叶花果的根在哪里呢?这些枝叶花果的根,都是因为人心坏了。那你要倒置人心,就需要把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放在首位。而不能够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GDP的增长。


你看我们几十年,经济发展了,但是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生态造成的破坏,还有资源的浪费,人心的堕落都是巨大的。那么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也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治理人心这一根本。


所以你看古代的做官的人,为什么那么清闲呢?很多的诗词歌赋,都是做官的人写出来的。因为他把人民都教好了。他起到了“君亲师”的责任。人们都做好了,教好了,五伦关系理顺了,人心是和善的,哪会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呢?所以他基本上是很清闲的。整天活在游山玩水之中。


那我们现在社会,为什么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呢?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根本,就在于人心没有得到治理。所以我们要“察于近物”。学习了《群书治要》就告诉我们,要避免“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


第三个忌讳就是“正谏者诛,谀进者赏”。在《后汉书》中讲到,说“秦之将亡,正谏者诛,谀进者赏。嘉言结余忠舌,国命出于谗口。”这个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就是因为能够“谏诤”的人被诛杀了,阿谀奉承的人受到赏赐。“善言”凝结于忠臣的口中,都说不出来。国家的命令都是出于谗邪之口。这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那么在《贾子》上记载着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给我们讲了这个君主不纳谏,而喜欢听谄媚巴结之言的害处。梁怀王对贾子说:“现在人把能够得到天地之道的人,称为“先生”这是为什么呢?”贾子就说:““先生”这个号是一个泛称,大可以称国君,中可以称卿大夫,下可以称一般的平民百姓。如果为他正名的话,他不是“先生”而是“先醒””也就是说这个“先生”是来自于“先醒”,就说先觉醒的意思。有的君主没有学治国之道,终日茫然不明得失,不知道治乱存亡的根本原因,每一天还匆匆忙忙像喝醉了酒一样。而贤明的君主好学不倦。勤于治国之道而不觉厌倦。因此,他很聪慧,较先地明白了治国之道。一旦治理国家,他就知道怎么样把国家治理好。国家还没有混乱,他就知道国家混乱的原因。国家还没有安定,他也知道如何使国家安定。国家没有危亡,电视台也知道危亡的根源所在。这样的人称为“先醒”,就是先觉悟。世间的君主有“先醒者”、“后醒者”、不醒者。下面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楚庄王,他和晋国交战,结果大获全胜。但是在回来路过申候的封地,申候为他庆功。但是到了日中,楚庄王还是没有吃饭,申候就进来请罪,楚庄王叹了一口气说:“这不是你的过失,我听说过一句话,说君主是贤明的君主,又有贤师来辅佐的人,可以称王。君主是中等的君主,又有良师来辅佐的人,可以称霸。君主是下等的君主,他的群臣又没有一个赶得上他的,这样的人一定会灭亡。现在我是下等的君主,而我的群臣又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我。我也听说过这个世间,并不缺少贤德的人。天下有贤德的人,但是我却得不到。像我这样的人,生活在世上还吃什么饭呢?”你看,这个楚庄王虽然战胜了晋国,这样一个大国,他的道义能够使诸侯都顺从,但是他还在想着,怎么样得到贤良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他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先醒者”。


第二个故事,是宋昭公的故事。宋昭公他逃到了边境,喟然叹了一口气,说:“哎,我知道,我所以灭亡的原因了。因为自从我称王之后,我身边侍奉的人有数百人,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圣明的君主。在内听不到我的过失,在外也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才沦落到今天的地步。我今天有这样的困境是应该的,从此他洗心革面,白天学道,晚上讲道。就这样勤学不厌。结果两年之后,他的美名远闻,宋人又把他给迎回来,重新使他复国,终于成为一代贤君。死后,人们给他一个谥号称为“昭公”。那么这个例子就是说,他亡国之后,又醒悟了存亡的原因,所以被称为“后醒者”。


还有一个国君是“不醒者”,这个国君是虢国的国君,他放纵骄逸,喜欢自吹自擂,结果谄媚巴结的人都得到重用,亲属也得到重用。但是犯颜直谏的臣子都被诛杀放逐。结果政治一片混乱,整个国家的人都不服从他了。后来,晋国举兵讨伐他,国君被迫出走,结果他逃到了一片水泽地。就说:“我渴了,想喝水”,结果他的车夫,就给他敬献了一杯清酒。过了一会,他又说:“我好饿,想吃饭”。他的车夫又给他敬献了一些肉干、干粮等等,国君一看就很高兴了。他就问:“从哪里弄来这些东西?”车夫说:“我已经储备很久了。”国君又奇怪了,说:“你为什么要储备这些东西呢?”车夫说:“是为了国君您逃亡的时候,防备路上饥渴而准备的。”国君就更纳闷了,他就问:“你早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吗?”车夫很老实地回答说:“我知道。”国君就问了:“那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劝谏我呢?”车夫说:“因为您喜欢谄媚巴结的话,而厌恶正直的话。如果我过去劝谏您的话,恐怕早就没命了。”这个国君一听勃然大怒,那国君就又问了:“那我为什么会逃亡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车夫说:“国君您不知道,你之所以逃亡是因为您太贤明了。”国君就说了:“贤明是可以使人生存的,而我却落得逃亡的地步,这是什么原因呢?”车夫说:“因为天下的君主都不贤德,只有君主您贤德,所以才会逃亡。”这个国君一听,喜笑颜开,说:“你看,是贤德使我落得了如此困苦的境地。”后来,他走到了山中,又困又饿很疲倦,枕着车夫的退就睡着了。这个车夫,趁着他睡着的时候,把自己的退撤走,用一个石块来代替,自己就离去了。而这个国君,就饿死在山中。最后被禽兽所吞食。这就是一个已经灭亡了,还不醒悟存亡原因的人,这就是“不醒者”。


那么这几个故事对比鲜明,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喜欢阿谀奉承的话,要任用那些能够犯颜直谏的臣子。这样才能看清自己的得失,明白自己的过错。能够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


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品读群书治要》39 重农务本

《品读群书治要》40 用人的重要性

《品读群书治要》41 用人要用贤

《品读群书治要》42 用人七忌

《品读群书治要》43 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品读群书治要》44 观人之法

《品读群书治要》45 尊贤者王

《品读群书治要》46 官人无私

《品读群书治要》47 得人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48 师尊则道隆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